面对装修涨价声 保持理性心态
自去年中旬至今年年初,整个家居行业可谓“涨”声不绝。从最初的实木的领涨到后来居上的板式家具,至年底装修管理费更是将“涨”声引入高潮。伴随涨价而来的,多是各种非理性的声音——“提前订货”、“提前装修”等等。然而这样的盲目行为不仅打乱了个人的消费计划,落得个手忙脚乱,消费者还未必能真正得到实惠。
理性看待涨价,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。首先,随着能源、木材等各种资源的逐年减少,制造业的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这部分净增成本无法回避,但是这种涨价趋势是延续的而非爆发式的。从总的趋势来说,下半年的材料一定比上半年贵,明年的一定比今年贵,如果一味的追求提前,那么提到什么时候算早呢?
原材料的涨价是一个持续的趋势,可以经常在各种渠道的消息中看到,何种材料上涨20%或30%。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有两种可能——一是国际市场季节性波动,二是商家的联合炒作。如果不然,既然原材料和消费人群都是相对稳定的,为什么会突然上涨呢?
其次,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。2006年4月1日新税率政策实行前,地板市场曾出现过疯抢局面,很多地板企业销量在当时呈现几倍增长。销量的增长带动利润的增加,同时也驱使了不法商家的短期投机行为。结果是,由于消费者急于“早做打算”,使得需求市场井喷式增加,造成实际涨价幅度比预期的政策影响幅度要高了许多。相反,如果消费者少些 “早做打算”、“早做准备”,使市场供需环境维持平衡,甚至使需求量缩减,商家自然会合理消化新增成本,至少能使价格经过短期波动后,停留于一个更加合理的位置。
再次,从行业的合理发展规律来看。自上世纪末开始,国家主管部门开始针对家具生产及装修行业实施一系列政策,从各种施工规范、材料标准到今年开始实施的《劳动合同法》,每次新法规从公布到实施之间的时间,总会有相关行业的涨价情况。当然这种涨价部分缘于实际成本的上升,另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的追捧。
除去非理性的因素不论,单就实际成本的上升而言,自2000年至今,由于各种政策、法规的“影响”,家具、建材、装修各项费用实际上升了不少。但是如果单从价格考虑得失,就太过短视了,因为这些法规从根本上是规范行业、保护消费者利益的,所带来的更加直观的影响是制作的规范和材料的改进。举例来说,同等级的国产家具,2000年以前生产的一张800元的桌子,其质量能与现在1200元的比较吗?
最后,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臆断一下,追涨的人都希望打时间差。在涨价前1个月,甚至几天的时间中买到低价的产品,但是真能买到称心的产品吗?换个角度考虑,都说“买的没有卖的精”,如果你是商家,你手里有一件高品质的产品,一周后,它就能多卖20%的价格,你会把它现在卖出去吗?
- 上一篇:影响夫妻感情的摆设
- 下一篇:装修这11个地方最容易被装修公司忽悠!